为缅怀纪念和学习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团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青岛第一个党组织、团组织的创建者与领导者,邓恩铭同志的光辉生平事迹和革命思想,迎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组织创建100周年的到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团校成立了由何南南、李春竹、袁国丽、王元馨、刘富珍、曲成伟等人员组成了课题组,展开相关资料的挖掘和研究等工作。12月29日下午,课题组就相关研究成果向团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做了报告并进行了专题发言。何南南代表课题组做了《邓恩铭的革命思想与青岛团组织的创建》学术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邓恩铭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且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唯一身份为在校就读的“中学生”代表(时为济南山东省立一中高三学生,学制四年),也是山东党团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青岛第一个党组织、团组织的创建者与领导者。青岛早期团组织的创建以及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与邓恩铭有着密切关系。
邓恩铭的革命思想
一、故乡受教,思想得启蒙
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于贵州省黔南荔波县水浦村板本寨一户水族农家,他父亲不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对他寄予厚望。4岁时,父亲请当地有名的清末秀才为其进行启蒙教育,6岁时,又送他进私塾馆,系统学习四书五经。1911年,邓恩铭进入荔波县立初等小学学习,留日老师高煌不仅教他文化课,还向他介绍民主共和思想,邓恩铭初步萌生了忧国忧民、反帝反封建民主思想,立志走“读书报国”“科学救国”之路。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并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在全国激起强大的反抗浪潮。反日讨袁的爱国运动波及荔波县城时,邓恩铭与师生走上街头,手拿三角旗逐街宣传爱国思想,痛斥袁世凯的卖国行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在一次演讲大会上,邓恩铭当众将用过的日产袜子烧掉,以实际行动抵制日货。少年时代的邓恩铭,尽管并不知道日本如何侵略中国,也不明白抵制日本最终要靠武装斗争,却通过极小的细节体现了嫉恶如仇的性格。这次反日讨袁是邓恩铭参加的第一次政治活动,也是他思想进步的充分体现。
二、求学山东,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917年,邓恩铭给在山东做官的叔父写信,请求叔父资助自己继续读书。8月,他离开故乡,远赴山东济南继续求学深造。1918年,邓恩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接触大量先进思想,开阔了视野,思想产生极大飞跃。
陈独秀主编的以青年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新青年》痛切地陈述当时中国社会黑暗腐败的状况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除陈腐学说之囹圄”,用“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的思想来取代陈腐朽败的思想,以求得思想的解放,因而在知识分子聚集的省立一中大受欢迎,广为流传。《新青年》传播的革命和科学民主思想也引起他的极大兴趣,他时常操着浓重的贵州口音与同学争辩思想,谈“救国”“自救”方略。
五四运动后,邓恩铭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学生运动,组织学生参加济南21校学生总罢课、学生联合大请愿、游行大示威、绝食抗议、演讲团演讲及支持济南商界罢市等活动。在运动中,山东与外地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各种信息大量涌入,使邓恩铭眼界大开,如饥似渴的学习,并且认识到仅靠读书不足以救国,还要发动组织民众共同斗争。
三、组织进步团体、创办进步书刊,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邓恩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宣扬新思潮、传播新文化、促进新觉醒为根本目的的齐鲁书社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读到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还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曙光》《资本论入门》《共产党宣言》《俄国革命纪实》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的进步书刊,提高了思想觉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0年秋,邓恩铭与在书社结识的好友王尽美,联络一批向往共产主义的进步青年,发起组织“康米尼斯特学会”(即共产主义学会),专门搜集共产主义书籍,研究共产主义理论。11月,成立青年学生进步社团“励新学会”,创办半月刊《励新》,邓恩铭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同时,他还负责省立一中学生会会刊《灾民号》的编辑出版工作,先后在《励新》《灾民号》等刊物上发表《灾民之我见》《改造社会的批评》《济南女校之概况》等文章。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邓恩铭、王尽美应邀参加会议。会后,邓恩铭进一步认识到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于1921年9月,与王尽美等人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成员阅读翻译的马恩著作和介绍苏联情况的进步书刊。邓恩铭在学会中不仅加强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从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青年转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邓恩铭与青岛团组织的建立
一、青岛创建团组织的历史条件
1、近代化进程开启,社会经济发展,奠定阶级基础
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西方列强对中国这片沃土垂涎欲滴,青岛作为一个天然良港更是它们竞相追逐的对象。1891年6月,清政府批准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制,随着兵营设施、码头建筑及道路修建,青岛口的贸易经济日趋兴盛,呈现“货栈相连、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青岛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捷足先登,率先踏上这片沃土,斥资1.7亿马克,在青岛建立必要的防御体系和进行经济掠夺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意欲把青岛建成模范海外殖民地。青岛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海港城市,到1913年跃居全国第六大港。在德国的苦心经营下,青岛更加有吸引力,日本抱定决心势在必得。天赐良机,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在欧洲战场无暇东顾,日本打着对德宣战的旗号出兵青岛,强行以武力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在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建立非法军政统治。此后8年,日本把青岛作为经济掠夺基地和日侨赖以生息之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扩建和工商业经营上。城市规模方面,自1915年至1919年,青岛的城市规模比德占期扩大了3倍;工商业方面,自1917年至1923年,相继开设内外棉、大康、富士、中渊、隆兴、宝来等6家大型纱厂,还经营火油、烟草、染织、食品、木材等行业,开办洋行,进行资本输出,全面掌握胶澳地区的经济命脉。
德、日殖民开发以及民族资本的发展,使青岛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国内较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青岛工人阶级队伍逐渐成长壮大。据统计,至1923年,青岛城市人口28万、工人阶级队伍4.9万人、产业工人2万多人,中国共产党在青岛地区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了阶级基础。
2、西方文化渐入,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伴随德、日殖民入侵,西方文化教育也随之传入,青岛兴办了各类学校。一是传教士建立的带有传教布道和文化侵略性质的教会学校,德国基督教路德教会在市区鲍岛山(今信阳路)创办的德华书院是最早的教会中学。此外,还有尉礼贤创办的礼贤中学、美懿书院,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明德学堂等。二是德日殖民者为服务其殖民经济需要在青岛建立的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堂,如德国占领青岛后建立的水师工业学校,是近代青岛第一所职业类学校;黑澜大学,又称德华大学、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青岛第一所高等学堂。至1922年,殖民者在青岛共建7所职业学校。三是国人自己创办的学校,如震旦公学、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等。此外,德日殖民者还在青岛建立各类小学37所,如胶澳总督府童子学校、台东蒙养学堂。
如此以来,一批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识青年群体出现了,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关心政治还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这就为中共在青岛地区开展青年革命运动提供了组织基础。
3、殖民统治及北洋政府统治激起人民反抗,奠定政治基础
在德日殖民统治和北洋政府的统治下,青岛各阶层人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青年学生更是走在斗争前列。1919年,以青岛主权问题缘起的五四运动后,反日斗争持续深入,青岛人民的反抗从零星的自发抗争进入到全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行列。迫于压力,日本放弃永久占领青岛的野心,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青岛,青岛的社会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具备成立党团组织的政治条件。
二、青岛创建团组织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成为具有明确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成为能够发挥中国青年运动核心作用的青年群众组织。之后,中共济南地方支部建立,济南党组便派人来青岛开展工作,推进革命运动在青岛的发展,邓恩铭就这样来到青岛。
1、在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3年4月,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派遣来青岛。到青岛后,他与早在胶澳商埠办公署工程科任职的共产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商讨在青筹建党团组织问题。为扩大党的影响,发展教育对象,他首先开始了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在公立职业学校校长王静一(邓恩铭原济南一中的老师)的帮助下,邓恩铭住进胶澳公立职业学校,并在《胶澳日报》社谋得副刊编辑之职。他借寄居公立职业学校内便于接近学生的有利时机,确定以这所学校的学生为重点,进行发展团员和开展学运工作。同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邓恩铭创办了《胶澳副刊》(每周出1至2期),并以这块舆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情况等内容。他连载发表了《列宁传略》,这是在青岛报刊上首次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恽代英曾经指出:“最近几年,各种宣传的出版物很多,到处都有编印分卖的。这种出版物,虽然很多很平常,很幼稚,但宣传的功效,是很大的。”1923年5月,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周年,他在《胶澳副刊》举办征文活动,借此联络进步青年。
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出“除济南外,应在胶济全路、淄博各矿及青岛设法扩充(组建团组织)”的指示,9月,邓恩铭再次来到青岛,加紧发展团员、建立组织的步伐。在台东镇小学,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建团活动。他与共产党员王象午分别在公立职业学校、电话局、四方机厂、海港码头等处,联络了进步分子10余人。在与进步师生、工人的交往中,他们常以赠送或推荐阅读《向导》《中国青年》《唯物史观解说》等进步书刊和组织谈话会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理论。
此外,邓恩铭还深入工人队伍,他认为青岛作为工商业城市,在商人中开展活动很困难,只有在工人方面入手,他寻机在电话局、四方机厂、海港码头等联络青年工人开展进步活动,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建立工会组织。邓恩铭将四方机厂具有行会性质的自发组织“圣诞会”改造为现代工会性质的政治组织,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1924年10月,青岛第一个新型秘密工会成立,到1925年初,工会会员发展到800多人,并且会员素质、阶级觉悟、思想水平较之以前均有很大提高。邓恩铭在四方机厂组建的工会组织极大地推动了青岛工人运动的发展,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邓中夏曾对此评价道:“有一股新生势力为‘二七’时所没有的,就是异军突起的胶济路工会(即圣诞会),该会在中国工人阶级大受打击后,居然能组织起来工会,会员发展到1500余人,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的建立
10月21日,邓恩铭给团中央书记刘仁静写信:“此间已得同志十余人,想在最近期内把地方组织成立。”11月4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巡视员王振翼、中共济南地委书记王尽美先后来青岛指导建团工作,经与进步分子谈话考察后,决定先发展胶澳商埠电话局职员和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学生等10人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11月11日,就青岛建团问题,王振翼给中央去信:“谈的结果很好,决定在这一星期内,请他们再介绍些人谈话……谈的结果如很好,即于下星期正式组织成立。如不够二十人,即按章先组织支部。如足二十人,即成立地方团。”15日,他又去信:“在此地,学生较活泼,已经与五六人谈数次了……本星期即可组织。”
1923年11月18日,在胶澳商埠办公署工程科召开团员大会,王振翼主持成立大会,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成立,邓恩铭任书记,下辖3个团小组,团员12人,隶属团中央直接领导。至此,青岛团组织正式建立,此后,青岛青年有了自己的核心组织,青岛青年运动发展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新阶段,在团组织的带领下,青岛青年积极投身到青岛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去。